太極拳說十要 楊澄甫

一、虛領頂勁 

頂勁者,頭容正直,神貫於頂也。不可用力,用力則項強,氣血不能流通,須有虛靈自然之意。非有虛領(靈)頂勁,則精神不能提起也。收下巴讓頸椎碰到衣領,位置調好後必須放掉意念(放鬆)。並且讓祖竅穴與尾底骨對直(垂臀)。

二、含胸拔背

含胸者,胸略內涵,使氣沉于丹田也。胸忌挺出,挺出則氣湧胸際,上重下輕,腳跟易於浮起。拔背者,氣貼於背也。能含胸則自能拔背,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,所向無敵也。

含胸與拔背是相對的,鬆小腹肩就沉,胸含而氣貼於背,是為含胸拔背。但勿做成駝背之樣。

三、鬆腰落胯 

腰為一身之主宰,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,下盤穩固。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,故曰:“命意源頭在腰隙”,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。

四、分清虛實 

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。如全身皆坐在右腿,則右腿為實,左腿為虛;全身坐在左腿,則左腿為實,右腿為虛。虛實能分,而後轉動輕靈,毫不費力。

五、沉肩墜肘 

沉肩者,肩鬆開下垂也。若不能鬆垂,兩肩端起,則氣亦隨之而上,全身皆不得力矣。墜肘者,肘往下鬆墜之意。

六、用意不用力 

太極拳論云:此全是用意不用力。練太極拳,全身鬆開,不使有分毫之拙勁,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,以自縛束。然後能輕靈變化,圓轉自如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?蓋人身之有經絡,如地之有溝洫續。溝洫不塞而水行,經絡不閉則氣通。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,氣血停滯,轉動不靈,牽一髮而全身動矣。若不用力而用意,意之所至,氣即至焉。如是氣血流注,日日貫輸,周流全身,無時停滯。久久練習,則得真正內勁。即太極拳論所云:”極柔軟,然後極堅剛”也。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,臂膊如綿裹鐵,分量極沉。其力,乃外勁浮面之勁也。

七、上下相隨

上下相隨者,即太極拳論所云:“其根在腳發於腿,主宰於腰,形於手指,由腳而腿而腰,總須完整一氣”也。腰動,手動,足動,眼神亦隨之動。如是方可謂,上下相隨。有一不動,即散亂也。

八、內外相合 

太極拳所練在神。故云:“神為主帥,身為驅使。”精神能提得起,自然舉動輕靈。架子不外虛實開合。所謂開者,不但手足開,心意與之俱開;所謂合者,不但手足合,心意亦與之俱合。能內外合為一氣,則渾然無間矣。

九、相連不斷

太極拳用意不用力,自始至終,綿綿不斷,周而復始,迴圈無窮。拳論所謂“如長江大海,滔滔不絕”,又曰:“運勁如抽絲”,皆言其貫串一氣也。

十、動中求靜

太極拳以靜寓動,雖動猶靜,故練架子愈慢愈好。慢則呼吸深長,氣沉丹田,自無血脈噴張之弊。學者細心體會,庶可得其意焉。

Comments

No comments yet. Why don’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